7月26日下午2点,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张海英教授开启了孔学堂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第62期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老子的智慧”,贵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付星星担任学术主持。
老子《道德经》是道家道教的经典,被翻译成100多种外国语言,2000多个外文版本,是被翻译成外文版本和语种最多的中国典籍。1987年,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张海英教授从老子道家和《道德经》、老子的道论、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的谦下守柔思想、老子的礼学思想、老子的万物平等思想七个方面讲授老子的智慧。
首先,张海英教授讲授了“老子、道家和《道德经》”和“老子的道论”。张海英教授从老子姓氏、道家思想起源和老子的“道”的脉络进行讲述,呈现出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老子在其所处时代的困境中所呈现出的对于“人”之价值与意义的永恒思考与哲学意义,揭示出老子“道”的整体性、客观性、永恒性、创生性特征。并对《道德经》“道”的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形态“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的创生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张海英教授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即“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是创造宇宙世界的动力,是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是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张海英教授解释“道德经”之“德”,即是“得”之于道的意思。老子以“德”作为“道”化身万物的表象,“德”代表着“本性”与“禀赋”。同时,张海英教授还指出《道德经》也备受西方哲学思想界的关注与重视,如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展开剩余63%其次,张海英教授讲授了“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与“老子的政治智慧”。关于“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张海英教授指出“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内容。自然无为,即是自自然然、顺势而为。关于“老子的政治智慧”,张海英教授举《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十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为例,张海英教授揭示出老子小国寡民政治思想的效用性、可能性与约束性。
最后,张海英教授讲授了“老子的谦下守柔思想”“老子的礼学思想”与“老子的万物平等思想”。“老子的谦下守柔思想”,张海英教授以《德经·七十六章》为例,该章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张海英教授揭示出道家尚阴、以谦虚柔弱为本、为柔弱能胜刚强的思想主张。又举《道德经·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为例,张海英教授揭示出《老子》此章所包含的“柔弱”性所具有的功能与特征,呈现出柔弱之智在“受国之垢”与“受国不祥”上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功效与强大张力。《老子》三宝,《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张海英教授指出《老子》三宝之一的“慈”也同样具有柔弱之性,如《老子》载:“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慈”是战争得以胜利的关键,即以慈悲之心进行的战争都是对于正义的捍卫与和平的守护。同时,作为个体之人被拯救的关键也在于其“慈”的状态。“慈”而有勇,此种思想,儒道相通,如《论语·宪问》篇载:“仁者必有勇,勇着不必为仁。”此外,张海英教授还讲述了《老子》三宝之一的“不敢为天下先”之弱德与不争的智慧。“老子的礼学思想”,张海英教授指出老子是礼学大师,但他对于礼制却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老子·三十八章》载:“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张海英教授认为道家反对礼制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第一,礼的出现说明了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紧张。第二,礼具有虚伪性。第三,伪饰的礼仪会破坏人的淳朴本性。“老子的万物平等思想”,《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张海英教授指出道家持万物平等思想 。此种思想在庄子的思想体系里得到了扩充,如《庄子·马蹄》篇载:“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张海英教授深入阐释了道家“万物平等”的思想内涵与价值意义。
老子的道不可言说,空虚无形,在“可道”与“不可道”之间,它是体验的,也是感悟的,以虚淡微茫为旨归。它是收敛的,也是节制的,以深微玄奥为至境。若即若离,乍阴乍阳,肯定中带着否定、否定中带着肯定。“道”在《老子》一书中出现73次,是老子思想中非常难于理解的一个概念,张海英教授从文本研究、知人论世、文史哲相结合、中西哲学比较的脉络对老子“道”的内涵、特质、功效及哲学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并对“道”的整体性、客观性、永恒性、超越性、创生性、自因性等特征进行讲授,张海英教授在老子“道”之于“德”的禀赋与本性中,深入剖析了老子自然无为之顺其自然、顺势而为的思想及其安之若素的政治观念、慈悲与弱德的力量与张力、去伪存真的礼学观念及万物平等思想,揭示出老子智慧赋予万物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精神奥秘。张海英教授的讲座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强烈共鸣,深受广大听众好评。
来源:贵阳孔学堂
发布于:贵州省广升网-股票配资门户网登录-天津配资公司-配资查询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